山川河流,高寒炎热,中国复杂的气候条件、地理条件制约了“混血”的和谐号列车在更多场景中运行。使用国外“平台”与“标准”,中国高铁的发展将始终受制于人。2015年6月,时速350公里标准动车组列车下线,在254项重要标准中,中国标准占84%。
复兴号。
2017年6月,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“复兴号”,从东到西,纵贯南北,“千里江陵一日还”已经是数亿中国人的日常。
截至2018年底,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.1万公里以上,比新中国成立时的2.2万公里增加了10.9万公里,其中高铁2.9万公里以上。铁路超级工程的建造正在向智能化推进。
CR200J动车组。
中国民航
2014年底,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建设新机场项目——北京大兴国际机场。2016年,项目主体工程正式开工,配套设施完成设计。
这座超级机场的航站楼采用凤凰展翅造型,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,五根指廊像凤凰的翅膀一样呈放射状依次排开,旅客们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,步行距离不超过600米。
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跑道。汪洋 摄
如今,新机场主航站楼建设已经完成,三年多的时间里,在这片方圆29.4平方公里的巨大工地上,每天都有人在创造新的奇迹,同时,新的挑战也在不断出现。
9月30日,超级机场将正式投入运营,规划远期年客流吞吐量1亿人次,飞机起降量88万架次,将成为京津冀地区共同的大型航空枢纽,助力雄安新区的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。
大兴机场富有空间感的指廊建筑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我国的航空运输机场只有36个,绝大部分为军民合用。70年沧桑巨变,历经几代民航人的接续努力,如今,这个数字已经接近260个。到2025年,航空服务范围将覆盖我国93.2%的地级市,89%的县,92%的人口规模。
在这伟大的成就背后,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,中国人民只争朝夕的昼夜忙碌和追梦奋斗。
5月13日,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首次真机试飞 。
(以上摘编自 央广网)
中国
跨度
一座大桥的跨度
折射70年发展跨度
碧波之上,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,气贯长虹。55公里的跨度,不仅是空间距离,更承载着一个国家飞越沧海的历史风云。
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不会想到,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建成长江第一桥,到武汉第10座长江大桥即将通车,万里长江上迄今已架起百余座桥。
70年,“天堑变通途”的跨越让中国有了“当惊世界殊”的底气。
中国桥、中国路背后,是综合国力的强大支撑。70年间,从贫穷落后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、第一大货物贸易国,近三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、80万和90万亿元大关,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。
中国
高度
“科技梦”助推“中国梦”
对未知的探索永不停歇
2017年5月,C919成功首飞,实现了国产大型客机“零的突破”,让中国不再是“没有翅膀的雄鹰”。
没有谁比中国人民更懂,什么是众志成城。
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“运十”飞机立项,到2017年C919成功首飞,中国人的“大飞机梦”穿越了近半个世纪。
C919首飞现场,年近九旬的“运十”飞机副总设计师程不时用自己珍藏多年的小提琴,深情演奏了一曲《我爱你中国》,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。
祖国,就是一代代奋斗者的不竭动力,就是一代代报国者的无声誓言!
中国
速度
不断赶超
折射奋进中国的姿态
当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变成记忆中的风景,向着更快速度“起飞”的中国高铁,成为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的鲜活范例。
不断赶超的“中国速度”,折射中国勇往直前的奋进姿态。
2018年7月1日,整备好的G7次列车驶向北京南站,准备发往上海。此列G7列车是从北京开出的首趟正式运营的长编组“复兴号”动车组。
2019年5月,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
3月27日,在浙江嘉兴菜鸟“未来园区”,机械臂在进行批量商品拆零作业。据了解,商品被机器人自动存储在无人仓库内。消费者在网上下单后,机器人、无人叉车会把成批的商品取出,机械臂完成批量商品拆零,拆零商品被逐一贴上快递面单,再按照包裹地址的不同进行分拨。
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(2018年7月25日无人机拍摄)。
(以上摘编自 新华社)
郭琪 整理编辑
(责任编辑:深圳新闻网)